来源:声道

文:余寒

外卖行业,监管动作不断。

5月13日,五部门联合约谈京东、美团、饿了么三家外卖平台,要求加强内部管理,合法规范经营,公平有序竞争。

此后不久,四川天府新区市场监管局约谈京东外卖,要求整改商家图片不符实、低价低质竞争问题;云南蒙自市场监管局约谈京东外卖平台代理商,要求做好证照合规审查、避免“内卷式”竞争等;安徽消保委实地调查京东外卖商家成“线上精致如滤镜、线下脏乱如工地”等问题……

就在这两日,人民日报、央视、经济日报三大央媒连续发文,呼吁外卖行业停止低价内卷、营销炒作,确保行业在规范轨道上运行。

随着新平台的强势入局,外卖行业硝烟弥漫,“战火重燃”,而政策和监管层面的系列动作,无疑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

外卖行业亟需告别资本消耗的恶性竞争,从抢蛋糕转向做蛋糕,通过良性竞争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尤其对于新入局平台而言,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避免陷入低效内卷,以创新和责任引领行业变革,成为其能否立足市场的关键。

01

自京东进军外卖市场以来,行业原有的竞争格局被改写。

在商家、骑手及消费者端,京东凭借免佣金入驻、为骑手缴纳社保以及大规模补贴等竞争策略,为沉寂已久市场生态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为外卖领域的新入局者,京东外卖在短期内,实现了用户规模的快速增长。然而,看似繁荣的增长表象背后,实则暗藏着一些问题与隐患。

根据四川“天府新区市场监管”公开报道,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在5月22日依法约谈京东外卖平台,通报提到:

平台存在部分商家在平台公示的经营场所图片与线下门店实际不符、部分商家超范围经营、部分商家存在低价低质竞争扰乱市场秩序等问题。

无独有偶,近日,安徽省消保委前往合肥部分京东外卖店铺实地调查,发现实际环境脏乱差,没有堂食场所,与线上的堂食环境图片以及“堂食餐厅”标签不符,形成“线上精致如滤镜、线下脏乱如工地”的消费落差。

另外据“蒙自市食品安全协会”报道,蒙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针对外卖行业竞争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云南京邦达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蒙自分公司(京东外卖代理商)进行了行政约谈,旨在督促新入驻餐饮服务平台做好证照合规审查,牢固树立食品安全意识。

京东外卖上线以来,以“品质外卖”作为重要的宣传卖点。为此,它大幅提高了商家入驻的审核门槛,明确禁止无堂食、纯外卖的商家入驻,形成了差异化的竞争策略。

理论上看,“品质外卖”的定位,为消费者提供了优质的选择,但从四川、安徽等地有关部门、机构的约谈动作来看,商家伪造堂食照片过审的问题不是个案,背后折射出平台资质审核环节的现实漏洞。

商家通过资料造假的方式入驻平台,不仅威胁到消费者的食品卫生安全,更背离了“只做品质堂食外卖”的公开承诺。

宣传的“品质外卖”翻车了,在某种程度上不是“意外”。

外卖行业历经多年发展,竞争格局已然成熟,市场份额也趋于相对稳定。在此背景下,新入局的平台为迅速在市场中站稳脚跟,规模化扩张一旦用力过猛,往往容易出现内部管理跟不上扩张步伐的情况。

当然,我们不能过度苛责京东外卖等新入局平台。在扩容商家供给、加强履约运力等环节,以及衍生的商家证照审核、售后处理等多个层面,新平台都需要有较长的路要走。

包括京东此前出现的配送延迟问题,也是扩张速度太快,配送履约能力跟不上的一个直观体现。

没有哪家平台可以做到100%完美,但要避免当初许诺过的口号变成噱头。

02

5月16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罗文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再次强调要综合治理“内卷式竞争”问题,加大打假治劣力度,严厉打击恶意比价、虚假宣传、低价倾销等市场乱象。

将整治“内卷式竞争”的部署,置于外卖行业的具体情境中,同样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从中央到地方,从市监到消协,多方密集点名、约谈外卖平台,展现出了坚决治理和整改行业乱象的决心。

当前,外卖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原有竞争格局被打破,如火如荼的“平台大战”,有内卷化的迹象,并滋生出一些新的乱象。在此背景下,针对“低质低价内卷”“品质外卖宣传与实际严重不符”等乱象及时纠偏,规范行业发展,显得尤为迫切。

监管部门密集发力,并非是要限制平台的发展,而是旨在为市场过热的发展态势降温,引导整个行业回归理性竞争的轨道。

一方面,外卖行业竞争不仅是商业议题,更是民生议题,其良性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民众的食品卫生安全。如果“品质外卖”徒有其名,平台资质审核流于形式,无疑会威胁到消费者的健康安全。

另一方面,外卖行业作为一个开放的市场,始终欢迎新入局者的加入。然而,市场竞争应当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而不是重蹈烧钱补贴抢占市场的覆辙,更不应搞“破坏式创新”,更不能搞“破坏式内卷”。

连日来,新入局平台采用烧钱打法,依靠“补贴换流量、低价换市场”的竞争策略,实现快速扩张的同时,也裹挟着整个行业陷入了价格战的泥潭。

表面上看,平台大力补贴,对商家、骑手和消费者都是巨大的利好——商家和骑手都有更多的单量,消费者花3元钱就能点到一杯奶茶,8元钱就能买到一份午餐,仿佛成功薅到了平台的羊毛。

但人为制造出来的超低价竞争,本身有低价倾销的嫌疑,这种“补贴调控”传递到产业上下游之中,就是价格内卷、产能过剩等一系列消极影响,这也是政策和监管密集出手纠偏的重要原因。

首先,低价竞争模式不可持续,一旦平台补贴停止,涨价将成为必然,消费者最终还是要为恶性竞争买单。此外,有媒体曝光的“商家分担补贴”现象,无疑也加重了商家的生存压力。

其次,以烧钱、低价换取用户好评的价格战,还可能扭曲市场价格信号,导致平台对商家资质、服务质量等关键指标的重视程度下降,为平台的长远发展埋下扩张后遗症。京东外卖被点名约谈,正是这一问题的典型体现。

03

研究机构数据显示,近三年(2022-2024年)中国在线餐饮外卖行业渗透率增速放缓,仅从25.4%提升至28%,且一二线城市外卖市场已逐渐饱和。

也就是说,外卖行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存量竞争的新阶段。

与行业早期爆发式增长的态势相比,如今的平台生态,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骑手权益保障问题而言,行业内大部分平台相继宣布取消超时扣款,并为外卖骑手缴纳养老保险、新型职业伤害保障保险等,行业的用工合规在提升、劳动者的权益保障也在提升。

今年,京东高调进军外卖行业,并承诺为骑手兜底“五险一金”,这一举措无疑进一步推动了整个行业对劳动者权益保障水平的重视。

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外卖行业“三国杀”全新竞争格局下,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恶性内卷问题。

尤其是新入局者平台,为了快速杀出重围,靠大规模补贴来占领市场,如此急于求成的竞争手段,并未为存量时代的外卖行业创造新的增量价值。

这种资本消耗的零和博弈,还可能让行业发展“开倒车”,重回野蛮生长的旧时代。

如前文所述,扩张速度过快,重规模、轻口碑,会出现平台的管理能力跟不上业务发展的情况,导致“品质外卖滤镜严重”等乱象出现,影响食品卫生安全,影响消费者对平台乃至整个外卖行业的信任。

再比如,当平台的履约能力无法与烧钱补贴的扩张速度相匹配时,就会导致平台竞争策略朝内卷化的方向“回潮”。

在“黑猫”等投诉平台上,有一些骑手投诉,京东外卖存在超时罚款重的情况,这和各平台等相继取消超时扣款的趋势背道而驰。

如今,监管部门对外卖行业重点整治,这当然不是不要竞争,而是要摒弃低效的“内卷式竞争”,不要一味卷价格,卷烧钱补贴的能力。

对于外卖平台而言,尤其是新入局者,必须寻求可持续化的商业模式,拼供给、拼履约、拼服务,避免重走“内卷式竞争”的老路。

无论如何,在反内卷的政策导向下,外卖行业是时候作出积极改变,重新定义竞争内涵了:

从资本消耗战转向效率提升,从市场份额争夺转向价值创造比拼,从零和博弈转向生态共建,共同推动外卖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