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底,商汤完成25亿港元的融资,再加上去年12月的融资,一年不到的时间,公司斩获近53亿港元,融资能力之强可见一斑。

自成立以来,商汤资金主要来源于融资,公司自身并不具备造血能力,即使最近三年亏损额有所收窄,但仍然没有看到盈利的迹象,何时摆脱亏损尚有待时间验证、

上半年,董事会迎来两名新执行董事,其中王征还是首席财务官,或许减亏,甚至于扭亏是未来工作重点,而原联合创始人徐冰则卸任董事职务,转任AI芯片业务负责人。

融资近25亿港元

7月31日,商汤公告完成新B类股份的配售,共发行16.67亿股,占已发行股份总数的4.31%,每股认购价格1.5港元,募集资金净额为24.95亿港元,本次配售由国泰君安证券(香港)有限公司及中信里昂证券有限公司担任配售代理。

据短平快解读了解,无极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是认购方,该公司成立于2015年,由钱涛(TonyChin)创立并担任首席执行官,在香港和阿布扎比设立双总部,投资布局主要覆盖新兴科技和智能制造、大消费与运动健康、金融科技与人工智能、能源矿业与产业链升级等,今年6月作为基石投资者参与了曹操出行、蓝思科技的港股IPO,8月初拟39亿港元入股中国儒意,持股比例将达7.51%,资金实力雄厚。

商汤本次配售融资,30%用于支持公司的核心业务发展,包括打造行业领先的AI云、持续扩大本公司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商汤大装置的规模与场景覆盖;30%支持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研发,以及基于公司多模态大模型衍生产品的开发与落地,重点推进在智能硬件等垂直场景中的商业化应用;20%用于探索人工智能在创新垂直领域的技术融合与实践;剩余20%用作公司的一般营运资金。

商汤的发展历史与融资息息相关,据招股书,2015年5月至2021年6月,商汤科技共计获得了12轮融资,融资总额52.25亿美元,投资机构包括IDG资本、阿里巴巴、万达集团、银湖资本、厚朴投资、软银愿景基金等等。

2021年12月,商汤正式登陆港交所,获得融资净额63.51亿港元,但上市后,公司的融资步伐并没有停止,去年12月发行18.65亿股,募集资金净额27.87亿港元。

不到一年时间,融资近53亿港元,商汤融资能力之强可见一斑。

本次发行后,商汤股份38,674,038,000股,较2021年末33,282,400,000股增加5,391,638,000股,近年来融资力度之大可想而知。

不过,因为持续亏损,商汤的现金流总体减少较为明显,2024年末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定期存款分别为88.88亿元、29.71亿元,合计约118.59亿元,而2021年末合计约215.2亿元,相差近97亿元,这也是公司频繁融资的根源。

一日没有实现自我造血,商汤就要持续依靠股东注资或对外融资,这也意味着本次融资并非终点,下一轮融资又会是何时?

强研发,导致亏损

2022年至2024年,商汤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38.09亿元、34.06亿元、37.72亿元,前两年分别下滑18.97%、10.52%,去年同比增长10.75%;净利润一直处于亏损中,近三年分别亏损60.45亿元、64.4亿元、42.78亿元。

据短平快解读了解,2023年及之前,公司将收入分为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能汽车四大部分,到了2023年,公司将收入分为生成式AI、传统AI(视觉AI)、智能汽车三大部分。

生成式AI发展迅猛。生成式AI是商汤收入核心,近两年分别为11.84亿元、24.04亿元,去年同比增长103.1%,占比从34.8%上升至63.7%,公司称主要来源于市场对生成式AI模型训练、微调和推理的需求爆发性增长。

近两年生成式AI发展迅猛,而商汤大装置不仅为内部研发的敏捷迭代提供了强劲支撑,更在对外商业化服务领域主动布局,是商汤日日新多模态大模型持续位列第一梯队的重要基础。

2024年4月,公司发布日日新5.0版本,7月更新至5.5版本,是国内首个支持音视频流式交互的大模型,并在通用能力上、多模态能力上都达到了行业领先的水平,公司在年报中预计今年Q2发布6.0版本,预期将大幅提升多模态理解、推理和交互能力。

视觉AI、智能汽车板块拖后腿。不同于生成式AI的快速发展,视觉AI、智能汽车板块的业务表现不尽如意,其中视觉AI近两年的收入分别为18.38亿元、11.12亿元,去年同比下降39.5%,占比从53.9%下滑至29.5%,公司称由于持续聚焦于最高质量客户,并开始积极向视觉AI客户介绍生成式AI能力。

智能汽车收入分别为3.84亿元、2.56亿元,去年同比下降33.2%,占比从11.3%下滑至6.8%,商汤称主要由于V2X业务收入下降,因公司的战略重点转向智能座舱及智能驾驶,特别是开发可量产的端到端自动驾驶。此外,为某家全球汽车OEM制造商提供的研发服务收入亦有所下降,因该OEM制造商将重点转向未来与公司在前装产品上的合作。

据披露,商汤绝影去年新增交付超167万辆,同比增长29.2%,新增交付车型42个;累计交付车辆数超360万辆,覆盖超过130个车型,合作企业包括蔚来、奇瑞、极氪、一汽等多内品牌,以及丰田、雷克萨斯、日产三菱、大众等国际车企。

强研发投入至亏损。长期保持高研发投入是导致商汤亏损的重要因素,近三年的研发费用分别为40.14亿元、34.66亿元、41.32亿元,波动较为明显,去年同比增长19.2%,公司称由于增加投资于训练及微调我们的基模型加上开发生成式AI应用而产生的折旧及摊销,以及服务器运营及云服务费所致。

过去的一年,商汤缩减了其他两大费用支出,销售开支、行政开支分别为6.55亿元、14.64亿元,同比分别下滑20%、3.1%,主要是员工福利开支减少所致,这也是去年亏损收窄的重要因素。

二级市场上,商汤遭遇投资者用脚投票,股价自上市之初冲到9.7港元/股的高点后,开始了较长时间的下跌,低点至0.58港元/股,截至8月7日收盘,股价为1.64港元/股,较历史性高点跌幅约83%,总市值634.3亿元,TTM市盈率处于亏损中。

执行董事迎来变动

组织架构调整。面临亏损,商汤尝试调整组织架构来减亏,去年发布了《商汤十周年再出发:专注聚焦、知行合一》的内部信,其中在组织层面,将围绕战略和核心资源,构建更加集中和高效的组织架构,推动资源的集中和集约化投入,加快组织和管理的年轻化进程。

随后10月23日,商汤被曝出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和裁员的消息,涉及多条业务线,包括安防、自动驾驶、医疗等,赔偿为“N+1”。

商汤回应称,公司正在积极推进战略转型,聚焦“大装置-大模型-应用”重点业务和战略增长领域,并进行相应的组织和人才结构优化和调整,以更好地满足业务发展需求。另外,目前社会招聘及校园招聘也都在正常进行中,整体业务稳健发展。

员工缩减,薪酬费用减少。最近三年,商汤员工总数分别为5098人、4531人、3756人,累计减少1342人,2024年中报,员工数量为4672人,由此可见去年下半年的人事调整比例较大。

伴随着员工数量的缩减,公司雇员福利开支下降明显,分别为40.12亿元、35.07亿元、33.51亿元,是近年来亏损收窄的主要因素之一。

最近三年,商汤董事的薪酬分别为1235.6万元、1119.7万元、1628.6万元,去年增加主要与新晋执行董事林达华有关,当年薪酬为294.7万元,其在去年6月26日被委任相关职务。

据披露,林达华自2014年11月加入公司,为公司联合创始人及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和大模型首席科学家,主要负责集团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和大模型等前沿领域的技术布局与研发规划,及负责香港中文大学商汤联合实验室。

徐冰不再担任执董。进入2025年,商汤的董事人选有了较大变动,在6月26日的股东周年大会上,杨帆、王征被选举为执行董事,再加上徐立、王晓刚以及林达华三人,公司共计有5名执行董事,非执行董事仍然为范瑗瑗,独立非执行董事为薛澜、林怡仲及邱达根。

换而言之,联合创始人徐冰不再担任董事、董事会秘书职务,公司早在5月30日公告相关事项,其将专注于推动公司及其生态体系中战略性新兴业务的发展,并已获任AI芯片业务负责人。

公开资料显示,杨帆为商汤联合创始人,自2014年11月起担任公司副总裁,主要负责公司的战略规划及企业发展,而王征自2019年5月起担任公司首席财务官,主要负责公司整体财务等部门的规划及管理。

杨帆、王征两人担任商汤执行董事背后,显然梳理战略规划、以及优化费用支出将会成为后续发展重点,这也意味着公司重心或将是摆脱亏损,但具体如何,尚有待时间验证。

(短平快解读-原创作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PS若稿件侵权或数据有误,请及时联系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