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成都银行选举黄建军为董事长,这意味着其将成为公司新一任掌舵者,此前原董事长王晖因工作调动离职,其任职期间带领业绩突飞猛进,后续黄建军能否带领公司再攀高峰,有待时间验证。

今年上半年,成都银行交出了营收、净利双增的成绩单,利息净收入增长推动了收入增长,而非息收入出现了下滑,主要与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减少有关。

公司贷款质量较为稳定,对公不良贷款有所增加,不良率有所下滑,而零售贷款则实现不良双增,主要是个人购房不良贷款大增所致,需要引起重视。

选举新任董事长

迎来新董事长。9月22日,成都银行第八届董事会第十九次(临时)会议选举黄建军为董事长,选举张育鸣为副董事长,任职资格尚需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核准。

这意味着黄建军将成为新掌舵人。

黄建军出生于197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在职博士研究生,正高经济师,曾任成都市商业银行办公室秘书科科长、办公室副主任兼目标督查办公室主任、董事会办公室主任、公司业务部总经理、中小企业部总经理;成都银行高新支行行长,公司业务部总经理,西安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成都市商业银行董事会秘书,成都银行行长助理、党委委员、副行长;成都农商银行党委副书记、代理董事长、董事、行长;成都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张育鸣出生于1979年,毕业于澳大利亚乐卓博大学,学士学位,曾任花旗银行马来西亚分行客户经理,南方银行马来西亚分行客户经理,马来西亚大华银行全国销售总裁,马来西亚丰隆银行中小企业银行业务全国总裁,柬埔寨丰隆银行首席执行官。

原董事长王晖离任。今年8月以来,成都银行人事变动较为频繁,8月,董事长王晖、工会主席张蓬均因工作调动离职;9月,副董事长HoWaiChoong(何维忠)、人力资源总监魏小瑛均因退休原因辞职。

2024年财报显示,王晖出生于1967年,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正高级经济师,曾任四川省建设银行直属支行投资信贷科科长、副行长;建设银行成都分行投资信贷处处长;建设银行成都市第六支行行长;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营业部(原成都分行)副总经理;建设银行成都市第一支行行长;成都银行党委副书记、党委委员、副董事长、行长。

王晖自2018年7月起担任成都银行党委书记,8月起担任董事长职务,直至今年8月辞职,期末持股比例17.47万股。

王晖担任董事长期间,成都银行资产总额从2018年的4922.85亿元上升至2024年的1.25亿元,累计涨幅约1.54倍;与此同时,公司业绩常年保持增长态势,收入从初期115.9亿元上升至末期229.82亿元,累计涨幅约98%;归母净利润从46.49亿元上升至128.58亿元,累计涨幅约1.77倍。

显而易见,王晖领导下的成都银行获得肉眼可见的成长。

成都银行表示,王晖自2005年加入成都银行并出任党委委员、行长,2018年至今担任成都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是成都银行发展的创业者、见证者和领军人。王晖以崇高的敬业精神与职业操守,团结带领全行干部员工开拓创新、砥砺奋进,推动成都银行实现了规模、效益、质量协调统一的跨越式发展。

接替王晖成为新掌舵人的黄建军,未来能否继续带领成都银行攀高峰,尚有待时间验证,当然,有前任掌舵人的辉煌成果在,其本身的压力显然并不轻松。

业绩增长,非息收入下滑

今年上半年,成都银行继续保持业绩双增,实现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2.7亿元、66.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91%、7.29%。

净息差下探,利息净收入增速放缓。作为银行业的一员,成都银行不可避免的面对着净息差不断下滑的挑战,从2020年的2.19%下滑至2024年的1.66%,上半年进一步下滑至1.62%,累计下滑0.57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公司的利息净收入受到冲击,2020年至2022年均保持双位数增长,而近两年则下滑至个位数增长,分别为6.87%、4.57%,今年上半年实现收入97.66亿元,同比增长7.59%,较上年同期有所上升。

具体来看,上半年发放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为158.6亿元,同比增长7.53%,其中公司贷款、个人贷款利息收入分别为136.2亿元、21.73亿元,前者同比增长9.76%,后者同比下滑6.36%。另外,个人贷款利息收入已经连续多年下滑,从2022年的49.87亿元下滑至2024年的46.56亿元,这是需要引起注意的。

中报非息收入下滑。2019年至今,成都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均保持增长态势,近三年收入增速分别为7.33%、8.75%、11.66%,增长势头在上半年“踩刹车”,实现收入25.04亿元,同比下滑0.17%。

具体来看,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2.48亿元,同比减少2.04亿元,降幅45.15%;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为1.97亿元,同比减少1亿元,降幅33.65%。

不过,投资收益则实现增长,金额为22.66亿元,同比增加2.62亿元,增幅13.1%,增长主要发生在其他债权投资项目,金额为8.99亿元,同比增加3.43亿元,增幅61.84%。

信用减值损失增加。今年上半年,成都银行信用减值损失为14.08亿元,同比微增0.58%,其中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发放贷款和垫款的损失为14.38亿元,同比减少8.05亿元,降幅35.9%,这说明公司贷款质量把控良好。细分来看,信用减值损失增加发生在债权投资、其他债权投资,分别为-1.73亿元、1.11亿元,而上年同期分别为-7.56亿元、-0.69亿元。

中报不分红。不同于部分银行选择中期分红,例如民生银行、宁波银行等,成都银行中报并不打算实施分红,不过从近三年分红力度来看,股利支付率保持在29%左右,在同行中算是比较优秀的。

值得指出的是,公司拨备覆盖率开始出现了下滑,上半年末为452.65%,较2024年末下滑26.64个百分点,较2023年末的高点累计下滑51.64个百分点。

资本指标齐齐下滑。上半年,成都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分别为8.61%、9.24%、13.13%,较上年末分别下滑0.45个百分点、0.5个百分点、0.75个百分点,监管标准为分别不低于7.75%、8.75%、10.75%。

零售贷款需重视

2020年至2024年,成都银行不良贷款总体呈现上升态势,从初期38.68亿元上升至末期48.88亿元,不过,不良贷款率却是一路下滑,从1.37%下滑至0.66%,累计下滑0.71个百分点。

今年上半年,公司不良贷款54.8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93亿元,不良贷款率0.66%,与上年末持平,该不良贷款率在17家城商行中排在倒数第一,与最高的兰州银行(1.81%)相差1.15%,贷款质量管理到位。

对公不良贷款增加。成都银行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对公贷款,金额为40.6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68亿元,不良贷款率0.59%,较上年末下滑0.04个百分点。

按行业划分来看,对公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建筑业、房地产业,金额分别为11.75亿元、7.15亿元、6.5亿元、6.89亿元,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09%、1.55%、2.11%、2.44%。

除此之外,农、林、牧、渔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的不良贷款率较高,分别为1.61%、4.36%、13.81%、2.41%,不过由于贷款额相对较少的原因,相应的不良贷款金额并不算太高,分别为0.38亿元、0.77亿元、2.23亿元、0.84亿元。

零售贷款不良双增。上半年,成都银行个人不良贷款为14.1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24亿元,增幅29.79%,不良贷款率0.98%,较上年末上升0.2个百分点,是需要引起关注的。

具体来看,个人购房贷款、个人消费贷款及其他、个人经营贷款的不良贷款分别为10.61亿元、1.95亿元、1.57亿元,前两者较上年末分别增加2.87亿元、0.43亿元,即个人购房不良贷款增加导致了个人不良贷款的增加,背后则是断供人群有所增加。

对应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03%、0.78%、0.98%,较上年末分别上升0.25个百分点、0.09个百分点、0.01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成都银行的贷款质量在同行中仍然是较为优秀的存在,若能够进一步强化零售贷款的质量管理,则能够推动贷款质量更上一个台阶,不过想要做到这点显然并不容易,能够维持现状就是较为不错的结果了。

事实上,成都银行的内控管理也是值得肯定的,总行及分支行很少收到相关罚单,查询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现,最新的罚单停留在2024年6月,这值得相关同行参考借鉴。

成都银行在财报中表示,公司在报告期内持续强化合规风险意识,紧密围绕公司战略规划,按照内控合规管理重点工作安排,切实把依法合规融入到经营管理中,不断提升全行合规管理水平。

二级市场上,成都银行的股价表现同样较为亮眼,从低点8.91元/股(前复权,下同)一路上升至20.07元/股,涨幅约125%,此后一路下滑,截至9月26日收盘,股价为17.35元/股,较高点跌幅约14%,总市值735.4亿元,TTM市盈率5.53倍。

(短平快解读-原创作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PS若稿件侵权或数据有误,请及时联系修正)